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池州学院“人工智能+双创实践教育”实践团深耕智能科技与教育融合,共探创新创业新路径

深耕智能科技与教育融合,共探创新创业新路径

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池州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与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7月13日联合开展了一场以 “探索智能科技与教育融合” 为主题的暑期调研活动。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由池州学院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实践调研团队,聚焦人工智能领域与创新创业实践,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专题研讨、走访创新创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调研实践,为推动智能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及相关创新创业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走进企业一线,直观感受智能科技赋能教育的生动实践

本次调研活动的首站,实践团队便深入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产品展示区及实训基地,开启了对智能科技在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的近距离探索。

图1 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在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公司以教育信息化为核心的业务体系。从教育实训仿真软件的开发逻辑来看,其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以行业真实场景为蓝本,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构建虚拟实训环境。例如,针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该软件能模拟出复杂的机械装配流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可反复操作,不仅降低了实体设备的损耗成本,还能通过系统实时反馈的操作数据,精准定位自身操作中的问题。这种 “虚拟实操 + 数据反馈” 的模式,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操作。

图2 智慧教室演示厅

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构建模式同样让实践团队眼前一亮。该数据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存储库,而是借助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智能分类、精准检索和个性化推送。技术人员现场演示,当输入 “机械设计基础” 这一关键词时,系统不仅能快速筛选出相关的课件、视频、习题等资源,还能根据使用者的学习进度和知识薄弱点,推荐针对性的补充材料。这种智能化的资源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智能教育装备生产线,实践团队看到了教学机器人的生产全过程。从核心芯片的安装到传感器的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技术人员的智慧。在实训基地,教学机器人的互动应用更是让学生们惊叹不已。这款机器人能通过语音识别理解学生的问题,并结合知识库给出详细解答;在小组讨论环节,它还能担任 “引导者” 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提出延伸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企业技术人员介绍,教学机器人融入了情感计算技术,能通过分析学生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等信息,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整互动方式,让教学过程更具人性化。

通过参观和体验,实践团队成员对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场景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也为后续的调研和创新创业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聚焦专题研讨,深入剖析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创业的内在关联

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创新创业的结合点,本次调研活动特别设置了专题研讨环节。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分享了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创新创业历程,为实践团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 “实战课”。

创始人回忆,公司初创时期,团队聚焦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面临着技术转化难、市场认可度低等诸多挑战。在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教学系统时,团队曾因算法模型无法精准匹配学生的学习特征而多次陷入困境。但他们并未放弃,通过不断收集教学数据、优化算法参数,历经数百次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在市场推广阶段,他们从与地方中小学合作试点入手,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口碑,逐步打开了市场。这段经历让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实现突破,需要兼具过硬的技术实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围绕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驱动教育创新” 这一主题,实践团队与企业负责人展开了热烈讨论。企业负责人提出,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创新并非简单地用技术替代传统教学环节,而是要通过技术重构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全方位追踪,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智能批改系统,能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辅导中。实践团队的学生们则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提出了 “AI+STEAM 教育” 的创新构想,认为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资源,打造跨学科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针对“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创新创业机会”,双方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企业负责人指出,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教育信息化领域存在着诸多细分市场机会,如针对特殊教育群体的智能辅助教学工具、面向职业教育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实践团队则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短板,农村学校对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教育设备需求迫切,这或许是一个潜在的创新创业方向。此外,学生们还调研了公司在工业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教学机器人等产品研发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点。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其搭载的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系统,能精准识别生产线上的产品缺陷,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而教学机器人则通过不断学习和迭代,能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需求。这些产品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创造的市场价值,为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构思提供了丰富灵感。

91376564135

图3 安徽创新实践基地

三、走访创业园区,探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实践团队走访了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政策支持、资源对接、风险规避等多个维度,收集了宝贵的一手信息。

6165856985

图4 高校三创元调研走访

在创新创业园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当地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资金扶持来看,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可获得一定额度的创业补贴、低息贷款;在人才引进方面,园区与高校合作搭建了人才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此外,园区还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降低了企业的创业成本。这些政策犹如 “定心丸”,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资源对接渠道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园区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整合了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多方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合作、市场渠道拓展等机会。例如,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便是通过园区的资源对接,与多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智能教育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实践团队了解到,园区还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为企业搭建了展示成果、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整合。

通过与园区内其他创新创业团队交流,实践团队总结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的典型模式与成功经验。其中,“技术授权 + 服务” 模式被多次提及,即企业将核心技术授权给其他企业使用,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后续服务,这种模式能快速实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产学研合作” 模式也较为常见,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可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技术研发,高校则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互利共赢。

四、深化合作展望,共绘智能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新蓝图

本次暑期调研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让池州学院的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智能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前沿动态,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也为池州学院与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与池州学院携手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教育信息化产品创新等合作项目。双方计划联合组建研发团队,针对教育领域的痛点问题,共同研发更具创新性、实用性的智能教育产品;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方面,公司将为池州学院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对接,助力学生创业项目走向市场。

此次暑期调研实践活动,是池州学院与安徽钱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走进企业、深入园区、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实践团队不仅见证了智能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广阔前景,也清晰地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机遇。未来,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持续探索智能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成都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成都新闻网 www.cd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