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近代中国最牛的军校,黄埔军校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尤其是黄埔一期,那可是真正的"名将摇篮",蒋介石的起家本钱、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一大半都从这儿出来。‘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帮一期生不光打仗厉害,亲戚关系还特别有意思——叔侄俩都成了将军,堂兄弟在抗日战场上杀得日军胆寒,还有一对郎舅,一个是国民党抗日名将,一个是红军早期战神。今天咱就聊聊这四对黄埔一期的"亲戚组合",看看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咋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第一对:湖南叔侄俩,一个中将一个少将,都是"黄埔学霸"
湖南潘家出了俩黄埔一期生,侄子叫潘佑强,叔叔叫潘德立。有意思的是,侄子比叔叔还小一岁,但按辈分,潘佑强得规规矩矩叫潘德立"叔叔"。这叔侄俩,虽说都是一期毕业,人生轨迹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潘佑强是个实打实的"学霸",黄埔毕业后嫌学问不够,1927年又跑到日本考陆军大学,回来成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还是复兴社(就是后来的蓝衣社)的创始人之一。
不过复兴社那套江湖气,潘佑强不太感冒,后来干脆转行搞教育军训,没想到反而混出了名堂,一路升到中将。1944年,他还带着空军学员去美国深造,因为这段经历,1949年国民党败退时,他直接移居美国,1977年在美国去世,算是善终。
叔叔潘德立就"普通"多了,毕业后没再留学,一直在部队里摸爬滚打,最高军衔也就少将。晚年没去台湾,选择留在老家长沙养老,日子过得平淡。但你想想,黄埔一期生里,能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成中将,一个成少将,叔侄俩都平安着陆,这"富贵叔侄"的名头,可不是白来的。
第二对:山东堂兄弟,抗日战场上的"猛虎",结局却一个比一个惨
山东出好汉,这话真不假。黄埔一期里,山东就有俩堂兄弟特别出名——李玉堂和李延年。俩人差三岁,从小一块上学,后来又一起考进黄埔一期第二队,简直是"绑定出道"。
论打仗厉害,李玉堂比李延年更猛。他带的部队叫"泰山军"(后来的第十军),在长沙会战里简直打疯了,帮着薛岳把日军揍得满地找牙,一口气拿了三面飞虎旗——这可是国民党军队里最高荣誉,比后来的"五大王牌"整编74师还风光。当时李玉堂和泰山军的名气,全国老百姓都知道。
可惜好景不长,李玉堂升官后,泰山军交给了黄埔三期的方先觉。1944年衡阳保卫战,方先觉带第十军死守47天,最后弹尽粮绝,竟然向日军投降了。
蒋介石气得当场收回飞虎旗,泰山军的名声一落千丈,整编74师这才成了"五大主力"之首。李玉堂也被边缘化,1948年兖州战役被许世友揍惨了,1951年直接被蒋介石枪毙,理由是"作战不力"。
李延年比堂哥运气好点,但也没好到哪儿去。淮海战役时,他和刘汝明带着部队跑,成了粟裕"包饺子"战役里少有的漏网之鱼,最后逃到台湾。可蒋介石照样没放过他,说他"临阵脱逃",关了一年监狱才放出来。出狱后只能在台北郊区种地,忧郁成疾,1974年病死了。
这俩抗日虎将,前半生有多风光,后半生就有多憋屈,真是应了那句"英雄末路最悲凉"。
第三对:杜家兄弟,哥哥牺牲弟弟成名,家族横跨国共两党
黄埔一期里还有对杜家堂兄弟,哥哥杜聿鑫,弟弟杜聿明。这俩人都是出了名的猛,尤其是哥哥杜聿鑫,北伐时就当上连长,比弟弟还早出头。
可惜1927年龙潭战役,杜聿鑫带着部队冲锋,被炮弹击中,23岁就牺牲了。有人说,要不是哥哥死得早,杜聿明可能一辈子都活在哥哥的光环下。
杜聿明后来成了国民党名将,这点大家都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家里人跟共产党关系密切。当年考黄埔时,学员可以选国民党或共产党,杜聿明是地主家庭出身,觉得"共产主义要分家产",就选了国民党。
可他妻子曹秀清,在老家偷偷入了共产党;他亲弟弟杜聿德,1927年参加红军,1928年牺牲在战场上。更厉害的是他叔父杜斌丞,陕西民盟创始人,因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1947年被胡宗南杀害,毛主席还给他题了挽联"死得其所,精神长存",周总理说他是"鲁迅式的战士"。
杜聿明后来指挥辽沈、淮海战役,成了国民党"救火队长",1949年被俘后,因为家族这些事,加上他抗日有功(昆仑关战役揍过日军王牌),在战犯管理所受到特殊照顾,1959年特赦,1981年去世。一家子横跨国共两党,有烈士有战犯有民盟领袖,这经历在黄埔一期里也是独一份。
第四对:郎舅分属国共,一个是红军战神,一个是抗日名将
最后这对亲戚更特殊——郎舅关系,还分属国共两党。舅舅叫郑洞国,黄埔一期毕业,抗日名将,打过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外甥女婿叫王尔琢,同样是黄埔一期,却是红军早期的核心将领。
王尔琢娶的是郑洞国的堂妹郑凤翠,俩人结婚才三个月,王尔琢就考了黄埔。毕业后,郑洞国跟了国民党,王尔琢却选了共产党,成了朱德、毛泽东手下的得力干将。井冈山时期,王尔琢是红四军参谋长,带出了不少后来的开国将领,有人说要是他没牺牲,妥妥的开国元帅。
可惜1928年,他在追击叛徒时被枪杀,年仅25岁。毛主席特别伤心,在追悼会上让人写了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郑洞国后来成了国民党陆军中将,1948年辽沈战役时,在长春带着部队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还当了政协委员。因为他是抗日名将,加上外甥女婿王尔琢是红军烈士,党和政府一直对他很照顾。这对郎舅,虽然信仰不同,但都是为国家打仗的英雄,也算一段传奇。
这帮黄埔一期生,不光自己是名将,亲戚之间还盘根错节。他们有的是叔侄,有的是兄弟,有的是郎舅,在那个战乱年代,一起扛过枪、打过仗,也因为信仰不同分道扬镳。但不管结局如何,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毕竟,黄埔一期这四个字,本身就是一段活着的历史。
资料来源:
1. 《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2. 《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3. 《山东抗战将领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杜聿明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5. 《王尔琢烈士史料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1989年
6. 《郑洞国回忆录》,团结出版社,1992年
下一篇 没有了